
看完《爸爸》真的会哭!改编真实命案,电影看点整理:刘青云诠释「失去家人却无法恨儿子」的极限痛与爱
我们总以为,伦常命案只存在电影里,离现实生活很远。但不久前,马六甲一名17岁学生,疑因学业压力与家庭冲突失控,亲手夺走母亲与哥哥的性命,震惊全马。这起悲剧让人联想到 2010 年香港的「弑母杀妹案」同样由少年犯下、同样撕裂一个家庭,如今也被改编成电影《爸爸》,搬上大银幕。本片由刘青云主演,他更凭这个角色,夺下第43届香港金像奖「最佳男主角」,演技再度封神。电影没有悬疑、没有翻案,却以撕裂又温暖的角度,讲述「失去妻女,却无法恨儿子」的父亲如何走过余生。以下帮你整理6大看点,带你进入这部极限亲情悲剧的内心世界。

目录
看点一:真实命案改编
《爸爸》的剧本启发自2010年的「荃湾享和街弑母杀妹案」。凶手为15岁患有精神疾病的长子简家良,在家中砍杀母亲与妹妹,事后自行报警自首。最终法院认定其在犯案当下患有精神分裂,被判无限期医院令。
电影并非纪录片式的重现,而是以父亲视角出发,呈现事件发生后的情绪余震。翁子光导演在接受访问时提到,这不是一部在讲案件的电影,而是从一位父亲的角度,试图理解悲剧过后,如何继续生活。

看点二:影帝级演出,刘青云把痛演到骨子里
刘青云在片中饰演的父亲阮永年,是凶案中唯一的幸存者。他同时面对失去妻女的痛,以及对患病儿子的矛盾情感。这个角色不呐喊、不崩溃,反而透过沉默、眼神、呼吸演出压抑的崩溃。

这是刘青云第四度夺得香港金像奖影帝。他自己也坦言,原本一看到剧本其实不想接,笑称:“次次都演家人死,这次连子女都没了。”但反覆读剧本后,他发现这不只是悲剧,而是一个中年男人面对孤独与责任的故事,最后决定接演。

看点三:素人出身的苏文涛,首演即封「最佳新演员」
16岁的苏文涛原本只是名普通中学生,因为妈妈朋友的介绍去试镜,没想到凭着一双「清澈、直接」的眼睛,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。导演翁子光选中他饰演患有精神分裂的少年阮厚明,一个情感极度复杂、背负杀人罪的角色。虽然毫无演出经验,他却精准诠释角色从空洞、冷静,到崩溃的转折,甚至完成多场高压场景,包括凶案现场。
苏文涛凭此片一举拿下2025年香港电影导演会年度大奖「最佳新演员」,表现亮眼、前途无量。


看点四:叙事时空跳接不断,像记忆般拼凑出的生活碎片
整部电影以五个章节铺陈,章节名称来自一家四口及一只猫的名字,而《爸爸》的剧情并非照时间线直线铺陈,叙事时空跳接不断,现实与回忆交错,模糊梦境与真实的界线。


导演翁子光在访问中提到:「我不想观众是坐着看故事发展,而是要走进这条情绪时间线。」这种观影体验像是身历其境,跟着爸爸的心路历程一同走过。

看点五:导演十年打磨剧本
剧本筹备近十年,翁子光原本只是资料搜集者,后来与案件中真正的父亲 – 简先生接触多次,渐渐理解他内心的纠结与沉默。最终获得对方支持,将故事以更贴近人性的方式呈现。
翁子光也曾透露,他曾试图邀请简先生观影,对方表示自己已走出伤痛,因此不打算再看这部作品。翁子光尊重其决定,也说:「我希望这部电影不是讲那个案件,而是带出希望与爱。」

看点六:不只是悲剧,更是释怀与修复
虽然题材沉重,《爸爸》最动人的其实是那份修复的力量。故事中的父亲不是寻求报复,也不是单纯承受痛苦,而是在生活缝隙中,一点一滴找回人与人的连结。他不会原谅儿子,但也不会憎恨他;他怀念妻女,也尝试继续当一位爸爸。
这样的情感层次,在观众之间引发强烈共鸣。映后谢票时,刘青云也罕见落泪,表示从未拍过一部电影有这么多观众主动与他分享看后的感受,甚至影响了他对「演员」这个职业的认知。

(以上图片来源:Lotus Five Star & Five Star AV)
看点七:Edan惊喜现身,虽然只有一场戏却亮眼
不少观众可能不知道,《爸爸》中还藏了一个惊喜客串!由人气男团MIRROR成员Edan吕爵安饰演长大后的儿子。虽然戏份不多,但刘青云大赞他神态与年轻版演员苏文涛非常相似,演出自然到位。

《爸爸》不是一部容易入口的电影,但正因如此,它才更有力道。它不煽情,却能让人一夜难眠;它不哭诉,却能直击内心。对于曾有家庭纠结、曾经与亲人有裂痕、又或正经历失去的人,《爸爸》提供了一种可能:就算关系回不去了,但我们还是能学会走下去,成为彼此的某一种救赎。